Logo Logo
加载中...

历史上的今天 31 十月 此日发生的事件。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抵达日本,盟军开始占领日本。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英語:Douglas 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美國陸軍五星上將、菲律賓陸軍元帥,其曾於1930年代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擔任重要角色。麥克阿瑟是美國僅有的九位「五星上將」受銜者之一,同時也是僅有兩名被授予菲律賓陸軍元帥軍銜的軍人之一、唯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三場戰爭都參與過的美國將軍。
麥克阿瑟出身自美國舊西部軍人家庭,13歲時就讀西德克薩斯州軍事中學,因成績優秀而被選為畢業生代表。1899年,麥克阿瑟就讀西點軍校,1903年畢業時平均分數為98.14分,打破該校25年來的紀錄。1914年,麥克阿瑟隨軍參加佔領墨西哥維拉克魯茲的行動,執行偵察任務,也因此被提名獲得美國最高軍事榮譽的榮譽勳章。1917年,麥克阿瑟自少校晉升為上校,並擔任赴歐作戰的第42步兵師(彩虹師)的參謀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作戰使麥克阿瑟晉升為准將,並再度被得到榮譽勳章的提名以及被授予兩枚傑出服役十字勳章和七枚銀星勳章。1919年至1922年期間,麥克阿瑟出任西點軍校校長,並進行一系列校務改革,之後他被派至菲律賓服役,於1924年還曾平定「菲律賓偵察軍叛變」。1925年,麥克阿瑟晉升為美國史上最年輕的少將;1930年,再出任陸軍參謀長,同樣是美國陸軍史上就任該職務最年輕者。任職期間,麥克阿瑟於1932年在華盛頓「酬恤金進軍事件」中指揮軍隊暴力驅逐抗議者,事後又參與建立和組織「平民保育團」、協助紓困失業者。1935年,麥克阿瑟前往菲律賓擔任聯邦政府的軍事顧問。1937年,麥克阿瑟退役。
1941年7月,因日美關係惡化,麥克阿瑟被召回現役,擔任美國遠東陸軍司令。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菲律賓的美軍先是於12月8日被空中武力打擊,之後日軍大舉登陸菲律賓,麥克阿瑟只得撤至巴丹半島堅守。1942年3月,麥克阿瑟與其家人和幕僚搭乘科雷希多岛的PT艇逃到澳洲,於當地被任命為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同時對外宣誓「我會回來」,自己將重回菲律賓。兩年多後,麥克阿瑟領兵收復菲律賓,實踐這一承諾,也因此被授予榮譽勳章。1945年9月2日,麥克阿瑟作為美軍代表於停泊在日本東京灣「密蘇里號」戰艦上接受日本代表的投降。之後在1945年至1951年期間,麥克阿瑟以駐日盟軍總司令身份負責對日本的佔領和社會改造工作,其職權範圍包括監督其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1950年,韓戰爆發,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戰中取得重大勝利。然而,在其指揮下,聯合國軍跨越38度線攻入北韓引發中國武力介入,在歷經一系列政治與軍事間衝突導致戰事膠著後,麥克阿瑟公然反對華盛頓方面的決策,企圖將戰爭全面升級,使其最終於1951年4月11日被哈里·S·杜魯門總統解除職務,結束57年的軍事生涯。卸任回國後的麥克阿瑟曾試圖從政,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但在初選以壓倒性差距敗給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羅伯特·A·塔夫脫。從政失敗後,麥克阿瑟轉往商界,於雷明頓蘭德公司擔任董事會主席。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因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去世,享壽84歲。

早年

家庭背景與加入軍隊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於1880年1月26日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岩城的一座兵營裡,為小亚瑟·麦克阿瑟與瑪麗·平克尼·哈迪(Mary Pinkney Hardy)之子。麥克阿瑟家族原為蘇格蘭的貴族,曾擁有大量產業,但因為1427年其祖先約翰·麥克阿瑟在反抗蘇格蘭君主詹姆斯一世的戰爭中兵敗被殺,從此家道中落,遺族為了躲避戰禍遷居到格拉斯哥,到了麥克阿瑟的祖父老亚瑟·麦克阿瑟這代便於1825年移居美國馬薩諸塞州,老亞瑟後來從事過檢察官、法官、副州長等工作。
麥克阿瑟之父小亚瑟是一位知名的軍人,南北戰爭爆發後,老亞瑟動用政界人脈使其入伍威斯康辛州第24步兵團,以18歲少尉副官的身份加入北軍。起初小亞瑟因為年輕而被輕視,但因在1863年11月的傳教士山戰役中表現英勇而獲頒榮譽勳章。之後小亞瑟跟隨威廉·特庫姆賽·薛曼將軍參加了攻佔喬治亞州行動,前後共經歷13次戰鬥、負傷4次,年僅19歲就被授予上校軍階(臨時軍階),是北軍最年輕的上校。內戰結束後,小亞瑟一度離開軍隊,後又重新入伍,但其正式軍階升到上尉後長達23年未獲晉升,而長期在美國西進運動的前線,作戰區域幾乎都是艱苦落後、無法紀之地。小亞瑟在連戰連勝的征途中越發自信與自負,對聯邦政府派遣的地方官員不屑一顧。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小亞瑟晉升准將、派往菲律賓作戰,也參與了之後的美菲戰爭。1900年5月,小亞瑟任駐菲美軍司令,為結束曠日費時的戰事,威廉·麥金利總統派遣由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為首的小組赴菲考察,然而小亞瑟卻對後者公然表達蔑視與侮辱,塔夫脱因此電告華盛頓強烈質疑小亚瑟的人品。1902年,塔夫脱接任菲律賓總督,小亞瑟則被華盛頓召回,之後塔夫脱又於1908年當選美國總統,小亞瑟立即辭去軍職。儘管小亞瑟被授予在當時最高的中將軍階,但因始終沒被任命為陸軍參謀長,小亞瑟餘生在怨懟與不滿中度過。
麥克阿瑟之母平克尼則出身於維吉尼亞州諾福克,父親是富有的棉花商人和莊園主,還有兩個曾為南方而戰的兄長,因此家裡極為反對平克尼與小亞瑟的婚事,但兩人最終還是在1875年結婚。婚後四年多時間裡平克尼為小亞瑟生了三個兒子,長子亞瑟·麥克阿瑟與其祖父同名,次子馬爾科姆(Malcolm)因為小麥克單位頻繁調動、全家經常遷徙且美國舊西部衛生條件較差,於1883年因麻疹早夭。馬爾科姆之死使身為么子道格拉斯倍受平克尼關注和照顧,後者也成了麥克阿瑟日後性格發展的關鍵因素(見家庭章節)。
1889年7月,小亞瑟在西部的駐防生活結束,全家搬到了華盛頓特區,麥克阿瑟則上當地的小學。1893年9月,小亞瑟又調往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麥克阿瑟即就讀西德克薩斯州軍事中學。他在校內表現突出,曾參加網球隊、擔任橄欖球隊的四分衛以及棒球隊的游擊手,其學業成績也同樣優異,最後一年的平均成績為97.33分,為同期的第一名,被選為畢業生代表和獲頒金獎章。麥克阿瑟的下一個目標是考入美國陸軍軍官學校(即「西點軍校」),該校招收學員有一套嚴格的制度,總統有權推薦30名,國會議員、眾議員和特區代表則每人可推薦一名候補生,之後還需通過入學考。起先麥克阿瑟自中學畢業後準備當年即報考西點軍校,但其祖父與父親都未能從格罗弗·克利夫兰與麦金莱兩任總統取得推薦名額。平克尼因此帶著麥克阿瑟搬到威斯康辛州國會議員特奧巴爾德·奧特金(麥克阿瑟祖父友人)的選區密爾瓦基市,並取得其推薦名額,還找醫生修改因駝背而體檢不合格的報告、聘請密爾沃基的高中老師格特魯德·赫爾輔導課業,麥克阿瑟於13名競爭者的入學考中以99.3分第一名錄取,而第二名僅77.9分。

青年軍官時期

1899年6月13日,麥克阿瑟入學西點軍校。當時西點軍校普遍流行著高年級欺侮入學生的風氣,與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之孫的尤利西斯·S·格蘭特三世同為北軍將領之子,特別被南軍家庭出身的學長關注欺凌。麥克阿瑟就學期間,西點軍校曾發生過學員奧斯卡·波茲(Oscar Booz)因受虐待而罹患肺結核死亡的事件。在國會調查中,麥克阿瑟曾於1901年出席特別國會委員會作證其他學員的欺辱行徑,但對於自己的遭遇則是輕描淡寫。麥克阿瑟在學成績優秀,在第二學年時被任命為B連的下士,此為學員最高軍銜,第三學年時被任命為A連的第一上士,負責管理整個連隊,最後一學年又升為第一上尉。1903年6月11日,麥克阿瑟從西點軍校畢業,在總人數93人的班上排名第一,總成績平均分數為98.18分,是學校25年來學員所取得的最高成績,而在該校百年歷史上同時獲得第一上尉和畢業成績第一名兩項成就者在麥克阿瑟之前僅有三人。當時西點軍校的傳統是高材生會被送到升遷較快的工兵部隊服役,麥克阿瑟因此被分發至工兵部隊任少尉軍官。
麥克阿瑟首先被配到第3工兵營,該單位於1903年10月調往菲律賓。麥克阿瑟在菲律賓負責監督位於伊洛伊洛「喬斯曼營」的碼頭建設作業,並尋訪各大城市。1903年11月,麥克阿瑟於吉馬拉斯作業期間遭遇兩名菲律賓強盜(或游擊隊)伏擊,他拔槍射殺對方,這也是他第一次親手殺人。1904年4月,麥克阿瑟晉升中尉,並被任命為馬尼拉工程總指揮助理。1904年10月,他在巴丹的考察之行中感染嚴重的瘧疾與股癣,因此任期中止,回國治療,後來被分配到加利福尼亞尾礦委員會工作了幾個月。1905年7月,麥克阿瑟任美軍太平洋分駐地的總工程師。1905年10月,麥克阿瑟被任命擔任父親的副官,轉發到東京。這段時期裡,麥克阿瑟跟隨父親視察亞洲其他國家的軍事情況,先是日本的長崎、神戶和京都軍事基地,之後經過上海、香港、爪哇和新加坡,於1906年1月抵達印度加爾各答,隨即又走訪馬德拉斯、杜蒂戈林、奎達、卡拉奇、西北邊境和開伯爾山口,後由暹羅曼谷和西貢返回中國,參觀廣州、青島、北京、天津、漢口和上海,7月時回到美國。9月,麥克阿瑟接獲命令,調派到華盛頓兵營的第2工兵營,並被選派到華盛頓高級工兵學校進修一年,同時還兼任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低級副官,這段時間裡麥克阿瑟將心思放在白宮的社交活動,在校成績不理想,影響了日後的發配。
1907年8月,麥克阿瑟被調往密爾沃基的工程區辦公室,負責開發一些河道和港口,而他在這段時期又將心思放到追求一位名為斯圖爾特的女人身上,在工作方面頗為散漫,上級於1908年4月將其調至萊文沃思堡,任工兵第3營K連(或稱第21連)的連長,此為全營公認最差的連。連麥克阿瑟之母都對其子的軍旅生涯失去信心,還寫信給有一面之緣的鐵路商愛德華·亨利·哈里曼,希望為兒子謀求工作,哈里曼提供鐵路公司的職務,但麥克阿瑟最終婉拒,並重新振作,積極整頓部隊,最終K連在考核上獲得首位,他的個人評價也隨之恢復。1909年麥克阿瑟被提拔為營部副官,後於1910年任萊文沃思堡工程官,於陸軍綜合培訓學校和賴利堡騎兵學校擔任講師。1911年2月27日,麥克阿瑟晉升上尉。同年春季,麥克阿瑟參加在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市與機動旅的演習,隔年1至2月又在巴拿馬執行任務。然而母親平克尼在1910年春季罹患重病,父親則於1912年9月5日一次老兵集會的演說中猝然死亡。麥克阿瑟申請調職,在陸軍參謀長倫納德·伍德少將和戰爭部長亨利·刘易斯·史汀生的幫助下被調至華盛頓特區的陸軍部,以就近照顧住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母親。由於在工作方面受到肯定,伍德於1913年9月任命麥克阿瑟為陸軍參謀部正式成員。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职业 軍官, army officer
出生地 小岩城
死亡地点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国籍 美國
军衔 陆军五星上将, 陸軍元帥
配偶 琼妮·麦克阿瑟, 露易丝·克伦威尔·布鲁克斯
父亲 小亞瑟·麥克阿瑟
母亲 Mary Pinckney Hardy
墓地 麦克阿瑟纪念馆
所说语言 英語
性别
兵种 菲律宾陸軍, 美国陆军
死亡方式 自然死亡
死亡原因 腎功能衰竭
教育 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 西点军校, 密尔沃基艺术高中
事件类型 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
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戰, 朝鲜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聖米耶戰役, 阿貢森林戰役, 菲律賓戰役, 新畿內亞戰役, 菲律賓戰役, 婆羅洲戰役,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仁川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