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通稱臺北,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及首都,位於臺灣北部,地處臺北盆地東北半部,外圍由新北市環繞。全市轄有12區,其中市政府所在地為信義區。全市設籍人口約245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近9,000人,是中華民國人口第四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建制市。以臺北市中心為發展核心的臺北都會區,為臺灣的首都圈及第一大都會區。
臺北城市建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自清代後期1876年成立的臺北府、以及1884年竣工的臺北城;臺北則在1885年臺灣建省後成為臺灣首府,持續至今。日治時代中期1920年成立的臺北州轄市,乃臺北正式建市之始。1945年進入中華民國時代之初為臺灣省省轄市及省會(後者至1956年省府南遷中興新村為止),1949年隨著政府遷臺成為首都,1967年升格為直轄市,發展至今已成為臺灣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心,並與周邊縣市形成大型都會區。臺北在2020年被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評為「Alpha−」級城市。
根據荷蘭人1654年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記載,臺北最早為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人生活之地,部分平埔族有初步的開墾和灌溉,其番社址位置與後世並無太多變動。艋舺(今萬華)為凱達格蘭語獨木舟的音譯,因其西側為新店溪的港口,先民開發時有很多獨木舟停靠;當時地圖是以荷蘭文「Handelsplaasts」標示,即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大龍峒(今大同區北部)被標為「Pourompon」聚落。早在漢人之前,荷蘭人就曾經在劍潭墾荒,松山地區於泉州人來之前,在明鄭前後就有福州人前來開墾。換言之,臺北從17世紀初開始,就已因西班牙、荷蘭、漢人的多元統治,而具有都市的粗胚樣貌。
臺北在1684年(清康熙23年)劃屬大清帝國臺灣府諸羅縣,首度納入滿人行政體系。1709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之後多寫作「大加蚋堡」)地方。1723年,巡臺御史吳達禮報請朝廷增設淡水廳,並管轄大甲溪以北,但當時的臺灣仍以臺南作為政治、經濟中心。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興起,艋舺及大稻埕(今大同區西南部)先後成爲重要貿易據點,臺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清代官方決定在艋舺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臺北城作為行政中心,城垣於1884年底正式落成。劉銘傳在西仔反戰役棄守基隆後,率千餘名士兵,攜大量財寶、糧秣欲離開臺北城,行經艋舺時,商民認為劉銘傳想落跑,遂將其監禁在艋舺龍山寺內,直至承諾會坐鎮臺北督戰後才獲釋放。。
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擔任臺灣省首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與新竹的鐵路,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並將臺灣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置於城內(現址為中山堂),臺北的都市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省會由橋孜圖(今臺中市南區)移至臺北,奠定臺北至今為臺灣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地位。
| 国家 |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國 |
|---|---|
| 行政区域 | 中華民國, 臺北州, 台湾日治时期 |
| 所属事件 | 北臺灣, 臺北都會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