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又改名適,字適之。一生用過筆名有:希彊、自勝生、鐵兒、冬心、臧暉之主人、臧晖等。生于江蘇省松江府川沙廳,籍貫安徽省徽州府績溪縣上莊鎮。曾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天主教輔仁大學、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等職。
胡適是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與领袖之一,他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紅學等诸多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开风气之先。在哲學上倡導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方法論,主張“大膽假設,細心實證”,“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在政治上主張自由主義。他是一位备受争议、值得探讨的多重身份历史人物,也是被各方政治勢力批評得最多的人之一。
胡適是中國著名學者、哲學家、教育家、文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作出一定貢獻。在哲學上第一個介紹美國的實用主義到中國,在政治上一直主張改良否定革命。
胡適家族世系是徽州胡氏中的明經胡,自古傳說出自唐哀帝(或唐昭宗)。到胡適父親胡傳(1841年-1895年)時,家業茶商,家道殷實。
1891年12月17日未時,胡適生于江苏川沙县(今上海浦东新区)。胡適父親胡傳(一說為胡珊)一生娶3位妻子。元配馮氏在太平天國之亂時罹難,胡傳續娶曹氏,胡傳在五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人後,放棄科舉之途,在中國東北寧古塔結識寧古塔邊務欽差大臣吳大澂後,受吳大澂推薦走上仕途,後追隨吳大澂,先後前往海南、協助治理黃河。胡傳曾任上海的淞滬里卡(稅收機關)總巡。胡傳再娶胡適生母馮順弟,是胡傳第三房妻子。所以胡適出生之時,父親胡傳已經50歲。
1893年,胡傳前往台灣擔任臺南鹽務總局提調兼辦安嘉總館,辦理臺南鹽務,此時2歲的胡適随母親去其父親在台南的任所居住。1893年,胡传代理臺東直隸州知州,胡適也隨父母親前往台東。然而,1895年清廷甲午戰爭战败,依《马关条约》将台灣割讓給日本,胡適即随母親離開臺灣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塾读书。未久,其父抗日未果而病逝于福建厦门,胡适时年四岁。
胡適認為母親的教養對自己後來的處事態度造成非常深遠的影響,同時他認為他母親對他的教養是採取寬嚴並濟的方式。他曾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胡適論及自己母親教養的內容,也被收入中華民國國民中學的教科書中。
1904年,13歲的胡適在家人安排下与遠房親戚江冬秀订婚。江冬秀雖為鄉村女子,但卻是書香門第,雖不是博聞強識,也念過幾年私塾,識得幾個字。之後,胡適跟隨其三哥到上海,入梅溪学堂。
1905年,胡適进上海的新式學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1910年,胡適考得第二届美国庚款奖学金,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1911年受辛亥革命触动,弃农从文,改修哲学和心理学,同时辅修英国文学和政治经济学。在校期间广泛参与演讲等社会活动,宣传中国革命。其后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继续深造,师从于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初,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中国文学由文言文转用白话文。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但并未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被人尊称“博士” (十年後才正式取得學位),并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定亲的江冬秀结婚。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引發“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本白话文诗集《尝试集》。同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1922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创办《努力周报》。在《努力周报》第二期(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1923年胡适因病休假一年。
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5年2月,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1926年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國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1926年7月—1927年5月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1927年,正式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1927年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同年任中国公学校长。1929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着“人权运动”的开始,随后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对训政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集权大加批评。1930年1月,胡適、罗隆基、梁实秋三人将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被国民政府查禁。4月10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1932年任國立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董事,并邀蔣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灝创办《独立评论》,胡適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1935年1月4日抵達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35年至1936年胡適多次要求出任駐日本大使未果。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入侵上海,胡适与顾祝同、朱绍良、梅思平、陶希圣、罗君强、陈布雷、陈立夫、张君劢等人常到周佛海在南京西流湾8号建造的花园洋房的地下室躲避空袭。众人在此常常讨论时局,持“战必大败”的悲观情绪,胡适于是为这个非正式组织起名“低调俱乐部”,以区别于当时高调的主战派及民众盛行的“歇斯底里的风气”。另据周佛海的死刑判决书(最高法院特种刑事判决 三十六年度京特复字99号),在低调俱乐部里真正主张过和谈的,仅有周佛海、梅思平、高宗武、陶希圣四人。(判决书原文:“......乃于淞沪战事激烈之际,与梅思平、高宗武、陶希圣在其南京西流湾8号住宅内密议主和”)
蔣介石於同年8月19日要求胡適即日前往美國爭取美方對中國的支持。胡适1938年即任中華民國驻美国大使,前往美国四处演讲,深得罗斯福总统欣赏。因与同时驻美的宋子文不和等因,胡于1942年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一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学讲学。1945年,出任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分,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1945年10月10日,國民政令授予胡適等7,278人勝利勛章。
1946年7月5日,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胡適由美國返回中國抵達上海。11月28日,蔣介石向制憲國民大會提出《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並鄭重致詞,說明其要點,由国民大會主席團主席胡適接受。12月25日,國民大會正式三讀通過憲法草案。同日國民大會閉幕,由蔣主席代表國民政府接受胡適遞交憲法。
1947年1月4日,教育部就沈崇一案致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稱,南京、上海等地學生游行「查係有人鼓動反政府及反美運動」;「此係美兵個人行為,純屬法律案件,並非外交問題。現美軍已將兇犯交軍事法庭審判,自應聽候依法解決。誠恐有人擴大煽動,特電注意防範」。1月6日,對北大今後學生運動,胡適稱:不應以罷課為手段。1月24日,蔣中正想請胡適出任考試院院長和國府委員,但胡適堅持不肯加入國民政府而力辭。5月6日,北京大學校長胡適電請教育部調查教授待遇。8月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在南京舉行成立大會,委員會比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教育、大眾傳播、圖書館及博物館、藝術與文學6個專門委員會,並選出執行委員胡適、朱家驊、吳貽芳、朱經農、梅貽琦、杭立武、竺可楨、張道藩、薩本棟、瞿菊農等10人。9月1日,北京大學教授俞平伯、向達、孫楷第等31人,因生活困苦,致函該校校長胡適稱:「我們一個月的收入不能維持半個月的生活,談不到子女的教育費,更談不到即將到來的嚴冬,這是一種什麼生活!」
1948年3月,胡適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4月3日,蔣中正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內閣制,實權在內閣,中華民國總統應為虛位,請公正人士較佳,所以想請中國國民黨支持無黨籍的胡適出馬競選行憲後第一任總統,等胡適當上總統後再任命蔣中正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胡適也同意了,但後來因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還是支持蔣選總統而變卦。11月,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2月,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西去綏遠和南走海上的道路都被堵死。是戰是和,傅作義日夜思考,下不了決心。他認為胡適能夠替他出主意,把胡適接到中南海懷仁堂密談,胡送了八個字,「和比戰難,堅持待變」。蔣派專機接運留在北平之學人胡適、陳寅恪、錢思亮、李濟、勞榦等到南京。12月13日朱家驊、傅斯年、俞大維、陳雪屏四個人在南京設法派飛機去接胡適南下,胡適在13日時,本來還堅持不肯丟下北京大學不管,14日在南京方面的勸說下才勉強同意離開,1948年12月15日下午4點,傅作義派部隊護送胡適到南苑機場上了飛機。夜裡十時光景,到了南京明故宮機場。1949年1月15日,蔣介石在引退前夕聘請胡適擔任總統府資政,胡適向總統府秘書長吳忠信去信表示辭意但未果。
1949年3月9日,蔣介石派蔣經國赴上海訪胡適。4月6日,胡適應中華民國政府要求,從上海搭威爾遜輪前往美國當說客,為和平解決國共內戰問題尋求美國政府的介入,但4月21日船抵舊金山,得知4月19日政府拒絕中國共產黨24項要求,解放军已渡江,此時局勢已定,胡適在美處處碰壁,無力回天。4月,胡適在美國发表《共產黨統治下決沒有自由:跋所謂〈陳垣給胡適的一封公開信〉》,旅美時,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自由中國》创刊,胡適任名义上的“发行人”。
4月22日,胡適在美國舊金山發表談話,略謂:「現在重要之事實,則為中國政府已拒絕投降,此非僅四萬萬人民之命運所繫,即全世界之命運,恐亦隨之決定。」次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後,他仍宣稱:「不管局勢如何艱難,我始終是堅定的用道義支持蔣總統的。」
6月19日,新任行政院院長閻錫山發表胡適為外交部部長,但胡適拒絕上任。
1950年应聘为普林斯頓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短期的中文图书管理员,来源:唐德刚《胡适杂忆》45页)。6月23日,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迪安·魯斯克曾經約見胡適,試圖說服胡適出面領導流亡海外及臺灣的反共親美人士,以取代蔣中正的政權,不過胡適對此表示全無興趣。當時美國對蔣完全喪失信心,希望建立第三勢力以對抗共產黨擴張,因胡適無此興趣而不了了之。1952年,胡適和蔣廷黻在紐約曾有意聯合組織反對黨以在臺灣推行民主政治,但在胡適返台與蔣中正討論後,遭到蔣中正的反對,以致組黨的事胎死腹中。之後,他於1950年代初期偶回臺灣參與政治活動與講學。例如:以國大代表參與總統選舉投票、擔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協辦由雷震主筆的《自由中國》雜誌等等。
1954年至1955年,以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为导火索,中国大陆掀起了批判胡适运动。为批判胡适,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8辑。胡适先生住在美国,他搜集了这八本书,认真作了批注。而批判胡适运动的起因,根据耿云志的说法是:“这句话我想是他一生裡,讲的最有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他(胡适)说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我估计这个话有可能传到毛泽东的耳朵裡,所以毛泽东非常决断地发动一场全国规模的彻底批判胡适的运动。”1956年9月20日,陳源依老友周鯁生之託,致信胡適。然而,胡適並不相信周鯁生所説的話,他在陳源信中「對於你,是對你的思想,並不是對你個人」下面劃線,並在旁批注:「除了思想之外,什麼是『我』?」。1957年11月,胡適當選中華民國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院長,並於隔年4月回到臺灣定居就任。自此,胡適多時往返臺、美兩地。期間因為經濟關係,1958年他還將《胡適文選》及《四十自述》等所有著作,以買斷方式(一說為廿年)賣與國內某家出版公司。
| 职业 | 外交官, 新聞工作者, 大學教師, 政治人物, 作家, 哲學家 | 
|---|---|
| 出生地 | 上海市 | 
| 死亡地点 | 臺北市 | 
| 国籍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清朝 | 
| 父亲 | 胡傳 | 
| 墓地 | 胡適公園 | 
| 所说语言 | 中文, 英語 | 
| 性别 | 男 | 
| 教育 | 中國公學, 康奈尔大学, 哥倫比亞大學,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