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
加载中...

历史上的今天 30 十月 此日发生的事件。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踩踏事故。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阿拉伯语: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羅馬化:al-Mamlakah ʿArabīyah as-Suʿūdīyah,),簡稱沙烏地阿拉伯或沙烏地(السُّعُودِيَّة),是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的主權國家。該國領土面積約215萬平方公里,為亞洲面積第五大國家,同時也是中東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
沙烏地阿拉伯地處中東核心地帶,西臨紅海,東瀕波斯灣,北部與約旦、伊拉克及科威特接壤,東部與巴林、卡塔爾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相鄰,東南接壤阿曼,南與也門交界。西北部的亞喀巴灣將其與埃及和以色列隔開。該國地形以荒漠、低地、草原和山脈為主,首都利雅得是政治與行政中心,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吉達以及伊斯蘭教兩大聖地麥加禁寺與麥地那先知寺。根據最新統計,該國人口約3,220萬,在阿拉伯世界中人口數量排名第四。
在歷史淵源方面,現今沙烏地阿拉伯所在的區域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考古證據顯示這裡曾出現過早期人類活動的痕跡。七世紀初,伊斯蘭教在此興起,先知穆罕默德統一阿拉伯半島各部族,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其後繼者擴張版圖,在數十年間建立橫跨北非、中亞、南亞及伊比利亞半島的龐大帝國。源自此地的阿拉伯王朝先後建立正統哈里發、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及法蒂瑪王朝等政權,對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現代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由伊本·沙烏地於1932年建立,他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統一漢志、內志、東阿拉伯半島及南阿拉伯半島等地區。該國實行絕對君主制,以伊斯蘭教法為治國基礎,且採政教合一體制,瓦哈比派的保守教義長期主導國家政治與文化發展。該國對女性權利的限制極多,薩勒曼國王即位後,不平等現象已較緩和,但因參與葉門內戰及保留死刑等政策而受到國際社會批評。
在國際地位方面,沙烏地阿拉伯被視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地域大國與中等強國。自1938年發現石油以來,該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及最大石油出口國之一,同時擁有全球第二大的烴儲藏量和第六大的天然氣儲量。憑藉豐富的能源資源,沙烏地阿拉伯被列為世界銀行高收入經濟體,也是二十國集團中唯一的阿拉伯國家。其經濟規模在中東地區位居首位,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排名前列。沙烏地阿拉伯的國防開支在世界排行第四,在2010~2014年曾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列為世界第二大軍備進口者。
沙烏地阿拉伯實行多項社會福利政策,包括提供免費高等教育、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及建立全民醫療保健體系。由於經濟發展對外籍勞工的依賴,該國擁有全球第三大的移民人口。人口結構呈現年輕化特徵,約半數國民年齡在25歲以下。該國參與多個國際組織,包括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聯合國、伊斯蘭合作組織、阿拉伯國家聯盟及石油輸出國組織,同時也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對話夥伴。

歷史

沙烏地阿拉伯始於1750年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原為當地國王穆罕默德·本·沙烏地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卜共同建立了新政權。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烏地阿拉伯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地與埃及(實為鄂圖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鄂圖曼帝國發生衝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
現代沙烏地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烏地一手建立。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率領一隊人馬從其家族避難地科威特出發,自敵對的拉希德家族手中一舉奪回利雅得。
在1913年至1926年間,阿卜杜勒·阿齊茲相繼征服了内志(納季德)和漢志(希賈茲)兩部分領土。1926年1月8日,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其統治領土上的國王。1927年5月20日簽署《吉達條約》使沙烏地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而獨立。
1932年9月22日,沙烏地阿拉伯正式宣布統一。而1938年3月3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地底下所發現的石油,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政治

沙烏地阿拉伯是政教合一君主專制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擁有絕對權力,大臣會議為輔助國王施政的最高行政機關,首相由國王或王儲兼任。其遜尼派支脈的瓦哈比派為該國奉行的官方意識形態。該教派透過在全球各地建造清真寺、伊斯蘭學校來向推廣自身教義(非公開外交政策)。
沙烏地阿拉伯是目前全球保留君主制度國家中,少數國王仍有絕對權力的國家。自1992年起施行的《治國基本法》規定,沙烏地阿拉伯是由阿卜杜勒-阿齊兹·沙烏地的後代子孫所統治之君主制國家,而《古蘭經》是國家的最高憲法,國家則依據沙里亞法行事。
理論上,國王的權力受到伊斯蘭教法與其他沙烏地傳統的約束。在作出重大決定時,國王也必須取得其他王室成員、宗教領袖烏里瑪、與其他沙烏地社會中有影響人士的共識。
沙烏地阿拉伯被自由之家列為「最不自由」的國家之一(7分,即最低分)。沙烏地阿拉伯國内没有合法的政黨,且至今僅在2005年舉行過一次地方選舉,投票权僅限於男性公民。

历代國王和王位繼承

沙烏地阿拉伯王位繼承按兄終弟及的傳統,在開國君主伊本·沙烏地的兒子之間傳承。
2005年8月1日,第五任沙烏地國王法赫德在首都利雅得醫院以84歲的高齡逝世後,其同父異母弟、原王儲阿卜杜拉親王和同父同母弟、原第二副首相蘇爾坦親王分別獲王室支持來繼位新國王和受封為王儲。此時,伊本·沙烏地的兒子均已年老,最年幼兒子穆克林親王也已60歲。
2006年頒布的《效忠委員會法》,由伊本·沙烏地國王的所有獲承認的兒子或其繼承人組成效忠委員會,負責王位繼承人的選舉並監督國王和王儲的繼立。2011年,蘇爾坦親王逝世。8個月後的2012年6月,繼任王儲納伊夫親王逝世。同月,77歲高齡的薩勒曼親王成為繼任王儲。
2015年1月,薩勒曼親王繼位成為沙烏地第七任國王。他的弟弟——70歲的穆克林親王成為王儲。4月29日,穆克林親王被免除王儲與第一副首相職務,這是薩勒曼國王首次廢儲。其後,伊本·沙烏地的孫子、纳伊夫親王的兒子、他的侄子——副王儲穆罕默德·本·纳伊夫接任王儲,象徵著沙烏地王位繼承開始從第二代向第三代過渡。
2017年,薩勒曼國王再度廢儲,立自己的兒子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烏地為王儲。沙烏地王位最終能否平穩傳至王室第三代,確立父死子繼的繼承順序仍未可知。若第三代的權位相爭情況嚴重,懸而未決之王權爭奪問題,將於王室第二代相繼離世後引發。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
国家 沙特阿拉伯
事件类型 德拉伊耶酋长国, 内志酋长国, 内志与哈萨酋长国
所属事件 中东, 西亚, 波斯灣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