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
加载中...

历史上的今天 31 十月 此日发生的事件。

國民政府 国民政府人员发起牡丹江暴动,试图攻占中共政权控制下的牡丹江市。

國民政府,全稱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大部分时期驻地在南京,故又称南京政府(在重庆陪都时期稱“重慶國民政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机关。為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汪精卫於7月1日將原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成,通稱「廣東革命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直至1928年底北伐勝利前,割據廣州與位於京兆地方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隨著國民革命軍由南往北北伐,其行政中心亦一路北上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於1948年5月20日戰後正式行憲時宣告結束。
1927年1月隨着北伐戰爭勝利,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不設主席,採常務委員制;7月15日汪精衛武漢國民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1年,因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件)導致中日兩國爆發局部戰爭,而七七事变,使中國正式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而美国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中華民國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中山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是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訓政即指導式民主,由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

歷史

國民政府最先成立於廣州,日後隨著北伐的推進而遷都,最終定都於南京,但在抗日戰爭期間駐於戰時行都重慶,戰後還都南京並直至行憲民選政府成立。

廣州政府(1925年7月1日-1926年12月5日)

袁世凱逝世後,各地軍閥割據,南方各行省逐漸脫離北洋政府。1918年7月,雲南和兩廣人士退出國會,在廣州開設「非常(時期)國會」,成立廣州軍政府,形成南北對峙的一國兩府局面。1923年孫中山在驅逐陳炯明之後及蘇聯的支持下,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1924年12月,孫中山應馮玉祥之請,離開廣東北上,與段祺瑞籌開國民會議。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於北京,蔣介石在軍中發表《哀告全體將士書》,回廣州祭奠,並整理校務,旋返軍次,就潮汕善後督辦職。5月23日,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發布時局宣言,謂北京政府(当时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北京政府的代理國家元首)不顧民眾利益,勾結帝國主義,決不與合作。6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決議改組大元帥府為國民政府,並於7月1日公布國民政府組織法,國民政府遂於同日在廣州宣告成立。國民政府最高決策機關為國民政府委員會,該委員會採取合議委員制。於委員中推定一人為主席。設置常務委員五人處理日常政務,常務委員於委員中推定之。“國務由委員會議執行之。委員會議出席委員不足半數時,由常務委員行之。”

国民政府委员会16人:汪兆銘、胡漢民、戴傳賢、于右任、徐謙、張繼、譚延闓、許崇智、林森、廖仲愷、伍朝樞、古應芬、朱培德、孫科、程潛。
国民政府主席汪兆銘。
高等顧問鮑羅廷。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蒋中正、汪兆銘、譚延闓為常務委員,汪兆銘為兼任主席。设政治训练部、参谋团、海军局、航空局、军需局、秘书厅、兵工厂等机关。
国民政府委员会下设:

秘书处;置秘书长,总务、机要、撰拟3科。
副官处:设副官长
参事:若干人
行政各部会:

军事部:任命了军事部长,但该部未成立,其职权由军委会代行。
外交部:部长、秘书长
财政部:部长
禁烟督办署:1923年12月7日首任禁烟督办杨西岩(大本营内政部次长兼),滇軍师长廖行超、舊桂系军长韦冠英为禁烟帮办。1924年3月17日邓泽如接任禁烟督办,不就任,3月26日改派鲁涤平接任禁烟督办。1925年6月,建国粤军击败滇军和桂军(平定杨刘叛乱),禁烟督办改由陈策担任。
筹饷总局
缉私卫商管理委员会
盐务总处
税务总处
交通部:部长孙科
劳工部:1927年3月设立。
农政部:1927年3月设立
教育行政委员会
购料委员会:
侨务委员会:
预算委员会:
法典编纂委员会(法制委员会)
司法行政委员会(1926年11月13日改为司法部):
大理院和总检察厅:
監察院: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同時將廣東所有建國軍和黨軍,一律改稱為國民革命軍。國民政府計畫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占領武漢三鎮。11月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遷移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到武漢。12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正式宣佈中央黨部和政府停止在廣州辦公,各機關工作人員分批前往武漢。在廣州國民政府停止辦公至完成北遷武漢的此段期間,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作為臨時領導機構,徐謙為聯席會議主席。12月10日,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但中國國民黨內部的中國共產黨份子積極力鼓動反動派,對蔣大肆攻擊,稱為「新軍閥」,高倡提高黨權,並散發傳單,促汪兆銘出主黨政,蔣在南昌發布告黃埔同學書,闡明革命立場,並發動清黨,力主黨內團結,遂在南京另組「南京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

武漢(1927年2月21日-1927年8月19日)

1927年1月隨着北伐戰爭勝利,國民政府遷至武漢,通稱「武漢國民政府」。2月21日,武漢國民政府正式辦公。武漢國民政府因採用委員會制不設主席,設國民政府委員會;以汪精衛、譚延闓、孫科、徐謙、宋子文五人為常務委員。經歷寧漢分裂,其運作至武漢分共後汪精衛宣布正式遷都南京,結束了武漢為期八個月的首都地位,史稱寧漢合流。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
国家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行政区域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