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
加载中...

历史上的今天 31 十月 此日发生的事件。

印度尼西亚 印尼亞當航空574號班機於蘇拉威西島墜毀,102人全部罹難。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rɛpʊblɪk ɪndɔnɛsɪa]),通稱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是位于东南亚的群岛国家;由17,506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總人口超過2.7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也是穆斯林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該國國體屬共和國,國會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首都及最大城市為雅加達,國界分別在新幾內亞島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在帝汶島與東帝汶,以及在加里曼丹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國家隔海相望。印尼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7年,依國際匯率計算,該國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7大經濟體。
印尼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尤其在蘇哈托独裁统治期间,该国贪污腐败严重、华人公民自由受到限制。
由於島嶼遍布,印尼人分属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熱帶生態也支撐了當地旅遊業,並由於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所以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名稱來源

印度尼西亞一詞源自希臘語的印度(Indus)及島嶼(nèsos),指印度各島。此名稱自18世紀即已存在,早於獨立的印度尼西亞。英國民族學家喬治·溫莎·爾耳於1850年發表了「Indunesians」一詞,但其較偏好使用「Malayunesians」-指東印度群島及馬來群島的居民。在同篇期刊中,爾耳的學生詹姆士·理查森·洛根則以「Indonesia」指東印度群島。但荷蘭學界不使用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一詞,而使用馬來群島(Maleische Archipel)、荷蘭東印度群島(Nederlandsch Oost Indië)等,而東印度(Indië)、東方(de Oost)及群島(Insulinde)等詞也相當常見。
至1900年後,印度尼西亞一詞在荷蘭以外的學術圈已被廣泛使用,印度尼西亞國家主義團體也以該詞為政治主張。柏林洪堡大學的阿道夫·巴斯蒂安出版《Indonesien oder die Inseln des Malayischen Archipels》一書後,「印度尼西亞」的稱呼更被廣泛使用。基·哈查尔·德宛达拉為首位採用該詞的印度尼西亞學者,於1913年創設新聞局並命名為印度尼西亞新聞局(Indonesisch Pers-bureau)。

歷史

史前時期

由化石及使用工具顯示直立人約在150萬至3.5萬年前生活於印度尼西亞群島,稱之為爪哇猿人。智人約於4.5萬年前進入該地區。於2011年在鄰國東帝汶發現遺跡,推測在4.2萬年前當地居民及有高超的航海技術;由於發現捕捉及食用大量深海魚如鮪魚,可能具備跨海至澳大利亞或其他島嶼的技術。
南岛民族由臺灣移居東南亞,約於西元前2000年移入印度尼西亞,構成現代多數印度尼西亞人,且遍布於群島,侷限了美拉尼西亞人分布範圍,美拉尼西亞人僅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東部。最早於西元前八世紀具備理想的農業環境及掌握水田種稻,促使村莊、城鎮、及小型王國於西元1世紀興起。印度尼西亞航道的戰略重要性促進了島嶼間及國際貿易,包括於西元前數世紀時即建立與印度及中國間的貿易關係,貿易也在印度尼西亞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
🎂 出生 20 七月 1998
🕯️ 死亡 14 三月 1980
国家 印度尼西亚
所属事件 中等强国合作体, 东南亚, 联合国,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