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与新華社及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并称“三大央媒”,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大报,在中国大陆境内有广泛影响力。
《人民日报》于1946年5月15日起发行,最初是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的机关报。該報内容代表中共官方立场。因此,《人民日报》与央视《新闻联播》也并列成为国际媒体和国际政治了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的“风向标”之一。《人民日报》于1992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简体中文、传统蒙古文、传统维吾尔文、传统哈萨克文、藏文、新壮文、朝鲜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发行,在世界各地以英文、日文、法文等多国语言发行。
《人民日报》原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的机关报。1946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准备在邯郸创办一份大型机关报,开始拟叫《晋冀鲁豫日报》或《太行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听完汇报后建议改名为《人民日报》,第一任社长为张磐石。首份《人民日报》在1946年5月15日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发行。创刊号有四版,由毛泽东题写报名,报名从右往左排列,全红印刷。1946年7月1日,毛泽东为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亲笔题写了“人民日报”四个字做报名。该报1948年6月14日终刊,共出版了746期。这是人民日报报系中最早使用“人民日报”做报名的报纸。由于该报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的机关报,所以史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又由于该报的创刊地是邯郸市,也称“人民日报邯郸版”。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領。1948年5月20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边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原晋冀鲁豫边区的《人民日报》和晋察冀边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新版《人民日报》在河北平山创刊,刊号从头算起,毛泽东《人民日报》题写了新报名,从左往右书写,这个报名一直使用至今。
1949年3月15日,办事处迁往当时的北平,原人民日報北平版改名「北平解放日報」。该报1949年7月31日终刊,共出版了406期。由于该报是中共华北中央局的机关报,所以史称“华北人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华北版”。同时,为表示该报以河北省平山县为出版地,也称“人民日报平山版”。
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由原来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正式改版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没有发表过相关的启事,也没有相关的中央文件可考,更没有当时的相关文字史料可查,人民日报的报头延用,期号延续依然沿用了之前毛泽东题写的报名。把1949年8月1日确定为《人民日报》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日期,证据为:
报社的领导人变化。自1949年8月1日起,人民日报社由胡乔木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报社的上级领导机关有了变化。自1949年8月1日起,人民日报社的社长是中共中央工作机构的成员,不再是中共华北中央局工作机构的成员。因此,人民日报社的上级领导机关是中共中央,而不再是中共华北中央局。
报纸所办“子报”、“专版”的情况有了变化。1949年7月31日,由华北《人民日报》创办的子报:《人民晚报》和《北平解放报》(由《人民日报》(北平版)改名)同时停刊。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创办了可以单独订阅的《北平新闻》专版。
报纸的版式有了变化。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由一大张(对开四版),改出一张半(对开四版,另附一份四开四版的《北平新闻》)。
报纸在宣传报道方面有了上、下视角的变化。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一版右上角刊登启事:“本报启事:本报八月一日起改出一张半。内容包括国内要闻、解放区新闻、北平新闻、国际新闻、专刊、综合副刊等。敬希各界源源惠赐佳作。”由此可见,人民日报宣传报道的视角已经上扬了,已由报道以华北解放区新闻为主的报纸,转变为以报道全国新闻为主的中央国家级报纸。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开始出版专门报道中共中央所在地北平市地方新闻的《北平新闻》专版。由此可见,人民日报宣传报道的视角开始下移了,开始以中央报纸的身份,关注驻在地的地方新闻。
1949年8月1日至17日,人民日报每天出版的一份四开四版的《北平新闻》专版。人民日报《北平新闻》版8月1日创刊,17日终刊,共出版了17期。史称“人民日报北平新闻”。
1948年底,中共中央决定,抽调新华通讯社总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和华北《人民日报》的部分工作人员,由新华社总编辑范长江率领,立即北上,准备在北平解放的时候接管国民党的《华北日报》社和中央社北平分社、北平广播电台。暂驻良乡待命,筹办《人民日报》北平版和新华社北平分社的工作。列入解放军北平军管会编制序列。1949年1月24日,从良乡开拔,乘火车到长辛店,后换乘卡车,经过卢沟桥,到了北平西郊,仍然不能进城,暂住郊外待命,被安排到青龙桥附近山脚下的董四墓村,借程砚秋的别墅———“程家花园”住了一个星期。北平市委批准《人民日报》北平版每天出对开四版。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下午大约4时,这支30多人的新闻队伍分乘4辆卡车从董四墓村出发,由西直门进城。车开到西四牌楼时,第一辆车由李庄率领南行,到西长安街石碑胡同接管中央社北平分社开办新华社北平分社(同时也是《人民日报》北平版的采访部)。第二辆车由李伍率领,去接管北平广播电台创办北平新华人民广播电台。第三、第四辆车由范长江、接管组长牟沛霖率领,到王府井大街接管《华北日报》社、开办《人民日报》北平版。国民党《华北日报》社原有一台每小时印10万份报纸的大轮转机,还有四套制版设备,被《华北日报》社长张明炜南逃前毁掉了;还有一台小轮转印刷机能运转;一座排字房还能使用。北平市委书记彭真极度慎重,亲自审阅大样,指示“不必仓促上马”,而要先了解一下新的环境;时局急速变化之中,人们对许多涉及政策的问题非常敏感;事先准备的稿件,有些恐怕已经不再适用;要再做一番准备工作,再次修订一下发稿计划,以免忙中出错。因此2月1日只编印了一期内部试版。《人民日报》北平版延至2月2日(正月初五)黄昏时正式出版开印。创刊号报头下印上“北平版”3字,和华北《人民日报》有所区分。社论《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奋斗———代发刊词》宣布“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政策,副刊上发表了记者杜展潮采写、经过范长江润色的特写《解放石景山的英雄们》。《人民日报》北平版编辑部分为时事、解放区、本市、副刊四个组,集中在一个较大的房间里(原《华北日报》的编辑室)集体办公。《人民日报》北平版每天出版发行大约7万份,超过了小轮转机的印刷能力。
1949年3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开始在北平出版。同一天,按照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北平市委的决定,《人民日报》北平版不再出版,原班人员迁移到东四附近钱粮胡同接管的国民党《北平日报》社址,编辑出版《北平解放报》作为北平市委机关报。
1949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西南局,由邓小平任第一书记。邓小平向中央组织部提出要求:为西南各省(四川、贵州、云南)配备新闻干部,随同进军大西南的部队前往,以便在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解放后及时出版西南局和各省委的机关报,并及时成立新华通讯社分社。只靠二野部队现有的新闻干部,是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华北局、北平市委协商,决定《北平解放报》停办,干部基本上都交给西南局。《人民日报》暂时以北平新闻专栏和关于北平的评论替代。将来条件具备的时候,北平市委可另行重新办报。《北平解放报》7月底终刊。《北平解放报》社人员,除了组织另有安排和有特殊情况不能南下的极少数人以外,都在袁勃、刘希玲、张更生等率领下,8月8日乘火车南下,10日到达南京。当晚举行全体人员大会,袁勃向大家出示了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云南日报》两幅报头。原《北平解放报》社南下干部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第一干部支队”1950年2月到昆明,3月4日开办《云南日报》。
《人民日报》北平版与《北平解放报》,社长为北平市委宣传部长赵毅敏兼任。由于北平市委第一书记彭真、第二书记李葆华工作繁忙,赵毅敏负责最终审稿,后身体实在吃不消,由赵毅敏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邓拓轮流每天终审。
| 活跃年份(开始) | 1948 |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