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簡稱國府遷台,另稱大撤退)是指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1949-1950年間)中華民國政府遷都臺北並從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的重大歷史事件。除中華民國國軍的主力部隊之外,还有許多平民也跟隨國軍離開中國大陸,大部分部隊从华南撤退到台湾,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个月之後才离开在中国大陆最後驻扎地四川省的中华民国国军;這些跟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的中國大陸移民,形成了今日臺灣五大族群中的外省人。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在中華民國歷史以及現代臺灣歷史上均是重大事件,直接造成臺海現狀的形成。以時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為首的中華民國政府、國軍及國民黨原计划藉由暫時撤退至臺灣,重新集结及巩固軍隊,準備反攻大陸以取回中國大陸的統治權,此为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的国家优先事项。随着反攻大陸的计划变得明显不可能实现,中华民国的国家焦点转移至到台湾本土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上。1996年,經全民直選的李登輝政府上台後,主張中华民国主权与治权僅及於臺澎金馬。在2004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不再發行疆域包含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全圖」,改為發行涵蓋範圍僅台澎金馬的「台灣全圖」。不過,依據1991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及1992年制定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國大陸仍為中華民國法理上的領土。
1945年二戰結束后,國民政府主席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蒋中正领导的中華民國國軍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战。双方都试图控制和统一中国。蒋中正依赖美國以及城市的中上層菁英,毛泽东则依赖苏联和农村的基層人口。中國國民黨及中国共产党两党之间的血腥冲突始于國民革命軍北伐(1926-1928年),并持续到抗日战争时期(1932-1945年)。毛泽东和蒋中正都认为有必要消灭军阀,但理由不同:对毛泽东来说,消灭军阀将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使得国家得以迈向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对蒋中正来说,军阀是中央政府的巨大威胁。毛泽东的共产党军队动员中国农村的农民对抗日本人,在1945年日本投降时,中共已经建立了一支近百万士兵的军队。中共在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以及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经验,为下一场與国民党的战斗做好了准备。
虽然國軍装备精良,但補給不穩,且缺乏有效领导、政治团结和经验。1949年1月,蒋中正卸任總統,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李宗仁與中共談判,但中華民國政府無法接受中共等同逼降的要求。1949年4月中旬,李宗仁寻求进一步拖延时间未成,随后解放军渡过长江。
民國38年12月7日(1949年12月7日)《總統令》:
政府遷設台北並在西昌設大本營統率陸海空軍在大陸指揮作戰。此令。
代 總 統 李宗仁
行政院院長 閻錫山
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最終宣佈政府遷設臺北市。
在1948年8月开始的4个月中,中华民国政府将中华民国空军迁至台湾,據信带走了300多架飞机和65艘艦艇(據1950年國軍進行總清查後之結果)。陳錦昌在他的书中写道,在1948年8月至1949年12月期间,平均每天有五六十架飞机在台湾和中国大陆之间飞行,运输燃料和弹药。蒋中正还将中華民國海军的26艘海军舰艇派往臺湾。共产党对国军的最后一次进攻始于1949年4月20日,一直持续到夏末。到了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几乎控制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地区;国軍能控制的地區只剩下台澎金馬、广东一隅、海南島、西南的深山密林以及偏远的大西北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带头说服学者带着书籍和文献轉進台湾。
1948年,國民政府开始策划中央政府及國軍撤退台湾,並於中國各地搶運國庫黄金及文物。一些学者表示,转移黄金和宝藏是抵禦日本侵略占领的保护措施一部分,类似于二戰期间欧洲各国政府将黄金转移到其他地方的做法。自大陆分三批运出的黄金(数量因来源不同而异),估计約277.5万市两(約300萬兩左右;约113.6-115.2吨,一两为37.2克),銀元約1,520萬元(據稱上海易手後,中央銀行只剩黃金6,180兩,銀元1,546,643枚)。國民政府抢运黄金6个月后,新台幣发行,以1:40,000的比率取代舊臺幣。据信,其中80万两黄金被用来稳定自1945年以来一直遭受恶性通胀的经济。
除了黄金,中華民國政府亦帶走其掌握的重要文物,往後保存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在1948年中国内战期间,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等董事聚在一起,讨论将名作运往台湾來保护文物安全的事宜。对此人们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蔣中正掠夺文物,但也有人反而认为此舉是對文物的保護,因為中國大陸二十年後爆發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破四旧运动大規模打砸、搶燒不少文物古蹟,亦有人认为台湾仍然是中国主权领土的一部分,搬遷也只是轉移至於中國境內不同地點而不成问题。
| 历史 | 1949-12-07 |
|---|---|
| 国家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 事件发生地点 | 臺灣 |